搜索

建设一流大学要以人为本,抓好三个关键

时间:2016-03-04   来源:作者:谈旭东 点击:

 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论今日中国之崛起,肇始之力发端于教育,教育盛,则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则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建设集一流学科为一体的一流大学,实为教育强国之魂魄。

继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后,国务院5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如何建设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以人为本,抓好三个关键。

培养一流的校长。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校长是一所学府的最高管理者,其教育素养及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层次。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蔡元培,就不会有今天的北大;如果没有梅贻琦,就不会有今天的清华;同样如果没有张伯苓、马相伯、竺可桢,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南开、复旦和浙大。一流大学的校长,必需集优秀的教育家和管理者为一身,要既懂教育又懂管理,二者缺一不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因封建沉疴未去,校政腐败,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而为社会菲薄。蔡先生上任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抱定宗旨,大胆改革,最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而迅速挤身于一流大学之列。因而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的大学校长为首要任务。

培养一流的教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大学承载着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和推动学术进步的任务,如果没有一批在学术上先进、精神上刻苦、思想上进步的著名学者和一流教授,那么这所大学绝对不能算是一流大学。比如:梅贻琦时期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因为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学术导师,才有了“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学术思想,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得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期的北大,也是因为有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流教授,才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所以,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培养一流的学者和教授。

培养一流的学生。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是钻研学问、开启智慧和培育德性的圣殿,要能使人变“大”,这个“大”是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精神之大、人格之大、专业成就之大,要能将一般人培养成引领社会精神风貌、推动社会发展的杰出精英和高等人才。以世界著名大学哈佛为例:哈佛大学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和数十位诺贝尔、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近代中国,也有许多著名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等等。所以一所大学,必需要严把学生的“进口关”,严格控制“质量关”和“出口关”,要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我之所在,即是中国,学之所在,即为中国。建设一流大学,吹响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强国的“集结号”,只有脚踏实际,积极探索,迎难而上,发力迈进,才能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编辑:李晓刚)

版权所有:中共凤翔区委组织部陕ICP备1100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