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借鉴“精准扶贫”推动“精准慰问”

时间:2016-03-04   来源:长青镇 作者:李洋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我国在扶贫攻坚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创举。2015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二字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成为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年关将至,正是各级走基层送温暖、开展扶贫帮困、慰问困难群众的重要时段和关键时点,各级的“慰问”也充分体现党和政府情系基层、心系群众,党和政府的温暖惠及城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困难群众也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红利,有更多的获得感。然而,联想到近期困难群体救济,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等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基层慰问还不够“精准”,可以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推动“精准慰问”,真正“慰”出真情、“问”出真需,造福群众。

 笔者看到,有些单位、有些部门慰问群众不走访基层,文件纸片满天飞、真金白银账上走,群众的面都没见、户都没进就完成了慰问,岂不知有些时候一句嘘寒问暖比给的少许米面油钱来的更珍贵。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也许只是党员干部还牵挂着自己、没有忘记自己、依然关心自己,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这一层精神需求!接受慰问的对象多是高龄老人、大病患者、残疾人,即便把钱发在卡上、折子上,他们往往也因身体原因不便领取,也许还不能及时知晓此事,不如干部把钱款、物品送到群众手上,见一见面、问候问候来的实在!事实证明,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的“鱼水深情”是我们党屹立不败的根本原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

 笔者发现,有些基层同志开展慰问只注重“慰”而缺少“问”,有时候简单地说上几句客套话,送上一些慰问品就草草了事,没有达到慰问应有的效果,不懂得群众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与群众交流,没有真正“问”出实效。更有甚者,有些干部在慰问群众时,不掌握慰问对象的实际情况,慰问到的往往是一些“人情户”,没有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一般来说,基层慰问的对象往往都是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这类人群又是这次“精准扶贫”的主要群体。各级应该借助年关慰问的契机,将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一并宣传到户、宣传到人、入脑入心,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多听听群众的心里话,甚至是“牢骚话”,了解一下困难群众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对精准帮扶的意见,对“因户施策”的看法,详细了解基层贫困现状,体察群众疾苦,及时掌握和解决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

笔者觉得,基层慰问往往还存在政策资金“大水漫灌”、“散胡椒面”的问题。现在国家惠民政策多,像今年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低保户在补贴标准提高的同时还增发了一个月最低生活补贴金。近几月来,各级已连续下拨了几类、几批救济慰问资金。有些基层单位、有些村为了搞平衡、化争端、息矛盾,在慰问资金分配上实施“一刀切”,撒胡椒面,要么就是各村、各组平均分配,要么就是降低资金标准增加慰问户数,没有真正实现“精准”慰问,慰问不“恒温”,凉了群众心。这种“大水漫灌”、“散胡椒面”的行为归根结底也是基层“懒政”的表现,不想得罪人,不能严格标准,何来“精准”慰问?

“民心大于天”,党员干部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才能真正拥护你、支持你。基层干部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怕困难,敢于担当,这样党和国家的政策才能执行到位,落实“精准”,真正让困难群众受益,让基层社会和谐,在“慰问”送去“温暖”的同时,真正赢得民心。

(编辑:李晓刚)

 

版权所有:中共凤翔区委组织部陕ICP备1100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