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柳岸忆东坡”在凤翔开讲
2010年5月15日,由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的“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第十五集《东湖柳岸忆东坡》,在凤翔东湖成功开讲。
本集文化户外大讲堂由东湖管理处齐会斌主任和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丛苍教授共同主讲,齐会斌主任独特的方式为大家讲述了苏轼和凤翔东湖的逸闻趣事,而赵丛苍教授则从考古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了古雍城的变迁和东湖的历史渊源。来自于西安、咸阳数百名听众参加此次大讲堂,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州,是“九州”、“十二牧”之一。商代名岐州,唐改为凤翔府,宋、元、明、清因之。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夏、商称橐泉;商王文丁十二年,也就是周文王元年,传说有凤凰在此饮水,周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将橐泉更名为“饮凤池”;北宋仁宗嘉佑六年,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公元一O六一年),因喜爱饮凤池“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的美景,遂倡导官民广地扩湖,增建亭舍,培植花木,使饮凤池成为“湖内红花间白花,湖边游女停香车”,“风绕微波绿满池,倚风杨柳舞频欹”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的园林美景。因湖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之遥,遂改为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在修浚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苏东坡又在杭州修浚了西湖,因而东湖也与西湖称姊妹湖。
?
苏东坡修浚凤翔东湖,既在东湖留下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凤翔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稼说》、《和子由踏青》、《凌虚台诗》、《和子由苦寒见寄》等。东湖因凤凰飞鸣饮水而兴旺,缘苏东坡修浚题留而得以享誉千古。在修浚东湖时,苏东坡虽然年方弱冠,还只是个签书判官,但在当时的文坛上已经头角崭露,为世人所注目。中年以后,苏东坡的诗文已经广为流传,名声大振,誉满华夏。做为苏东坡仕途起点站的凤翔东湖,也当然地为更多文人墨客所关注。自北宋以后,来东湖游历美景,凭悼苏东坡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而他们大多又为东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在凤翔任职的官员们,也以能修浚东湖,续苏东坡的盛事为荣,因而历朝累代都有修葺。屡修屡增,遂使东湖蔚成大观。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了东湖整修五年规划,已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湖底清淤、古建筑抢救性维修保护、排污渠封闭加盖、白狄沟引水、苏轼文化广场建设、绿化美化亮化、西大门建设等九大工程,东湖面貌焕然一新。
经历代修葺,凤翔东湖现已占地3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18万平方米,形成了内湖、外湖两部分。东至小城墙,西至明城墙外壕,南至外湖南岸外侧,北至县城东关街。湖内现有苏公祠、喜雨亭、凌虚台、宛在亭、鸳鸯亭、会景堂、来雨轩、空濛阁、牡丹园、松竹园等30多个名胜古迹,棋布于湖光水色之中,颇有古朴幽雅之意境。湖莲碧盖红芳,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奇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心景区以“君子亭”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观断桥亭,精巧玲珑,看鸳鸯亭,煞似鸳鸯戏水;置会景堂,可品茗观景,临风怀古;登一览亭,可远望终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别具匠心,皆可成趣。
湖内桥、亭、堂、轩、榭等建筑,采用钻尖、歇山、怨山、卷棚、抱夏、庑殿、单檐等形式,各具一格。具有:“布局完整,精巧雅致;特有风光,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先秦风物”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的历史,风景、文物、建筑、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陕西省十大名胜园林和西部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区。1990年被陕西省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景区,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几经修葺,更发新颜。千百年来,苏公因文而名,东湖因人而传。
?用文化带动旅游,借旅游推广文化,这是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带给大家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数百名西安咸阳游客在东湖柳岸聆听专家教授讲述东湖的历史故事,寓教于乐,在轻松浪漫的氛围中得到了学习,这种形式深受大家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