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凤翔区:人居环境细“梳妆” 乡村蝶变焕新颜

时间:2025-04-30 中国报道  来源:宝鸡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点击:

四月天,走进凤翔区的村庄,干净的公共卫生间成为新风景;拓宽硬化的村道旁,新栽的绿植随风摇曳;村民房前屋后杂物归置有序,彩绘墙点缀其间……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共同绘就了一幅幅既有烟火气,又有高颜值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承载着提升乡村风貌、村的深切期待。2024年以来,凤翔区聚焦乡村振兴,针对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难题,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坚持统筹推进、精准施策,37个乡村建设项目建成投用,改造户厕4071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80个。柳林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传播热度百强榜,横水镇跻身省级小城镇建设行列,周家门前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

从“一片美”向“整体美”提升


初夏的城关镇周家门前村,四座朱漆仿古牌楼沐浴晨光,檐角铜铃轻吟着六百年家族往事。百米长的青砖巷道两侧,女贞树与百日菊编织出立体绿廊,农户门前两米见方的花坛里,月季与绣球争奇斗艳。五公里外的长青镇高嘴头村,200亩油菜花海在闲置空地上翻涌金浪,新栽的400株大叶女贞沿着村道撑起连绵绿伞。


“从前堆杂物的闲地变成花海,城里亲戚来了都抢着拍照发朋友圈。”高嘴头村村民李三田坐在家门口笑着说,身后的文化墙上,“耕读传家”的彩绘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景图隔空对话。

这两个村的蜕变,始于对人文根脉的守护与环境肌理的重塑。周家门前村深挖“周家花园”历史底蕴,在翻新古牌楼、绘制历史壁画墙的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文明传承枢纽。五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八次以上活动:红白理事队用新式章程简办婚丧,三年为村民节省六十余万元;文化服务队组织的秦腔夜校让留守老人重登舞台;特殊群体关爱队的探访簿写满代购药品、维修家电的暖心记录。“每月活动比赶集还热闹!”医疗救助队医护人员周彩云翻着贴满便签的工作日志说道。

高嘴头村则着力唤醒土地记忆,把拆除违建遗留的砖瓦砌成农耕文化墙,将废弃石碾改造成景观小品,让每个转角都成为乡土记忆的容器。

环境整治的绣花功夫展现得淋漓尽致。周家门前村实施“美丽庭院”细胞工程,通过“门前五包”责任制和十二项评分标准,推动70%家庭挂上文明户标牌。20户示范庭院组成的“美丽一条街”上,碎石铺就的庭院小径通向葡萄架,分类垃圾桶隐在竹篱后的专属区。

高嘴头村开展“见缝插绿”行动,利用边角地、闲置地打造微景观27处,形成“春赏菜花夏观葵,秋采鲜果冬品梅”的四季链。

不止周家门前村和高嘴头村,如今凤翔区的村庄里,青灰色坡屋顶连绵如浪,节能路灯在树冠间洒落星芒。文明实践站的夜校灯火通明,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被谱成童谣传唱;生态停车场边的观景台上,光伏板阵列与百亩果园构成几何画卷。

当78岁的周老汉在文明课堂讲述诚信故事,当高嘴头村的智能喷灌系统在暮色中启动,凤翔的村庄正以殊途同归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的现代价值——从“一处美”到“处处美”,这里的美,既在四季流转的花木间,更在代际传承的家风里。

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迈进


走进凤翔区城关镇马村,村道两侧的月季与木槿正肆意舒展着层层叠叠的花瓣,金灿灿的阳光透过新栽的栾树枝叶,在整洁的水泥路面上洒下斑驳光影。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关中村落,如今处处透着精心打理的痕迹——每户门前统一摆放的灰色垃圾桶映着粉墙,竹篱笆围起的小菜园青翠欲滴,就连电线杆上缠绕的凌霄花藤都修剪得整整齐齐。


“以前鸡鸭满地跑,柴火垛堵着半边路,现在连碎纸片都难找见。”65岁的村民王桂花蹲在自家青砖垒砌的花坛边侍弄着芍药,她身后新粉刷的白墙上,“星级文明户”的金属牌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说话间,身着橘色马甲的保洁员老张蹬着三轮车从巷口经过,车头挂着的铜铃铛发出清脆声响,沿路农户闻声便提着分类好的垃圾出来倾倒。

这场始于三年前的环境革命,最初让不少村民犯嘀咕。“刚开始让拆猪圈、清柴垛,好些人蹲在门口抽闷烟。”村支书范勇军还记得,有位老汉抱着用了三十年的石磨不肯撒手,最后是村干部帮着在屋后建了个小花圃安置“老伙计”。如今漫步村中,曾经堆满玉米秆的巷道变成了紫藤长廊,废弃的石碾改造成了景观小品,连拆除违建留下的砖瓦都化身为文化墙的肌理。

针对道路、沟渠、庭院等重点区域,村里开展“三堆三乱”专项整治,限期清理门前屋后杂物,逾期未改的柴草粪土由村组统一清运,乱搭乱建的棚舍围挡被依法拆除。同步推行的“五包”责任制将门前“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秩序”纳入日常管理,通过“红黑榜”公示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对违规者采取警告、通报批评直至取消评优资格等措施。

村里建立“村干部牵头、组长负责、网格员督查”三级责任体系,每周五固定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现问题立行立改。通过微信群通报、机械清理并扣除分红等方式倒逼整改,确保整治成效常态化保持。今年实施的春季村域环境整治行动中,反馈问题整改率达100%,形成"发现-整改-巩固"的闭环管理机制。

截至目前,马村已建成1个村级垃圾中转站,配备94个流动垃圾桶和246个固定垃圾桶,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率达100%;两座卫生公厕覆盖全村570户常住人口,卫生厕所改造率100%,粪污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专人管护,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厕所改造后,干净又方便,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上厕所了。”村民孙大姐指着自家小院说。

如今的马村,文明已经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认识,而美化人居环境则已然是老百姓的自觉行动。

马村只是一个缩影。从“一时美”到“时时美”,凤翔正以“绣花功夫”雕琢乡村肌理,用实干擦亮生态底色,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以“八方力” 使“一张图”更美


近期,姚家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红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镇区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活动现场,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挥舞着扫帚、铁锹,清理着道路两旁的垃圾和杂物;志愿者们也不甘落后,他们或弯腰捡拾着草丛中的烟蒂,或合力搬运着堆积的废弃物。一位参与活动的党员感慨地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带头干,用实际行动为村民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而在糜杆桥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干群志愿者们更是齐心协力,共同开展“环境卫生齐动手,文明生活共分享”志愿活动。他们走村入户,宣传环保知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清理着沟渠、河道中的垃圾,让乡村的水更清、岸更绿。一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干净多了,空气也清新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三岔村更是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将乡村“五大振兴”和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作为目标,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工作。村“两委”成员分片包组,压实责任,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为村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他们还广泛宣传引导,通过村组微信群、乡村“大喇叭”、宣传标语、环境整治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调动干部群众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村干部们带头干,我们也跟着干,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大家心情也舒畅了。”


在这场人居环境改造行动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乡村的美丽蜕变。而村民们也在他们的带动下,纷纷加入到环境整治的行列中来,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在凤翔,和美乡村建设正走向全域规划、全域提升。眼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持续进行,全民参与热潮不断升温,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形成,农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幸福曲线正在不断上扬。



版权所有:中共凤翔区委组织部陕ICP备1100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