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彩凤高翔正其时——凤翔县蝉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的调查

时间:2009-07-06   来源:zzb 点击:

 

彩凤高翔正其时

——凤翔县蝉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的调查

谢丽娟  窦潇儒  张晓伟

    没有区位之优,却跨入全省唯一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四年招商引资200亿;没有资源之丰,却在四年实现“三级跳”: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2007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步入陕西县域经济第一方阵。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古雍州焕发新活力?

     工业化引领向工业强县跨越

    发展之快,首先在工业化。全县工业增加值四年翻了一番多,由2004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6.5亿元,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建园区,强支撑。在宝鸡市率先“吃螃蟹”实施企业改制尝到工业经济恢复性生产的“甜头”后,凤翔县党政班子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他们结合城镇布局、产业特征和发展基础,先后规划建设了长青煤电化、柳林酒业、陈村电子、县城医药化工、长虹农产品工贸、六营民俗、川口河建材、南指挥食品等八个特色鲜明的经济园区,积极引导项目、企业向园区聚集,推动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止2008年底,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37户,完成工业产值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70%和75%。其中,长青工业园投资规模达200亿元,正向西北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园迈进;柳林酒城入驻白酒生产企业4户,年销售收入15亿元,正向北方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迈进。以园区为载体,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涌现出了西凤酒业、陕西东岭、关中工具等全国知名企业,孵化、衍生出了电力能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建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23.2%,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到17.3:58.7:24,实现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抓项目,强引擎。推进工业化,光有热忱不行,关键要有项目支持。2005年至2008年,全县引建项目325个,争取国投资金近8亿元,合同引资20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7亿元。项目的大引建,主要得益于四条途径:一是向上争国投,县级领导带队,紧跟国家政策“脉搏”,积极跑市上省进京,与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建立“热线联系”,对接项目、争取资金。仅2008年全县储备包装项目195个,其中36个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盘子,42个项目争取到位,累计争取国投资金2.19亿元。二是向外抓招商,面对不沿边、不靠海、不通高速公路的实际,他们独辟蹊径,严把环保关口,采取“四个依托”(依托企业招商、依托资源招商、依托园区招商、依托亲情招商)的模式招商,国电、徐矿、陕西东岭、冀东水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大集团先后落户。2008年合同引资84.95亿元、到位资金30.26亿元。三是向内搞盘活,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在盘活乡镇、部门、企业的闲置、弃用和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厂房、设施上做文章,较好地突破了土地和资金的瓶颈制约。2008年仅城建、工业口就盘活闲置资产17宗,盘活资金7765万元。四是向下扶非公。出台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文件,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坚持把企业家作为战略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进了周嘉喜、贾兴民等一批优秀企业家。每年评选表彰十佳企业和十佳厂长经理,先后推荐40多名企业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全县掀起了“创业可能、创业光荣、以富为荣、以富为能”的热潮。止2008年底,累计发展私营企业1137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户,被省政府命名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示范县。
    优环境,强保障。凤翔县提出,不仅要把客商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做得大,做到“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马上办”,千方百计提升招商引资 “软实力”。对重大项目,县级四大班子包抓,具体部门承办;对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抓,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以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开展“争创五型机关、争做六型干部”等活动,成立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推行挂牌督办问责制和企业评价部门等制度,着力解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宝鸡恒立集团轻钢结构生产线项目从洽谈到建成投产仅用了22天时间。

     城镇化搭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凤翔历史上是成王兴霸之地,城镇基础较好。调研后,我们感到城镇化在凤翔,不仅仅是城镇面貌的巨变,更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促进“三变”的过程。
    “城镇”变“城市”。一是高标化建设。围绕撤县建市目标,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城市群建设和麟北煤田开发的机遇,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精细管理”的思路,硬件抓精、软件抓硬,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长青、柳林、横水、彪角、城关跻身关中百强镇,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5个百强镇为辐射的城镇体系,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2.5%,正向建城区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万、辐射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心城市迈进。二是市场化筹资。城镇建设是花大价钱的事。他们采取“八个一点”的方式(招商引资引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社会资金筹一点、积极向上争一点、国有资产盘活置换一点、相关单位担一点、受益单位和业主出一点、群众义务捐一点),2005年以来筹资10亿多元,其中2008年3.86亿、县财政投资仅1000多万元。三是民营化管理。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卫体制改革,通过拍卖县城保洁经营权,吸引2名社会自然人投资组建起2户民营保洁公司,卫生保洁由原来的早晨一次性清扫变为了全天候保洁。同时,率先在宝鸡市提出并开展创建“绿色凤翔”活动,建成了笙箫园、凤鸣广场等一批绿地和休闲广场,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加到3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绿色模范县等称号。
    “农民”变“市民”。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推动农民向市民跃进。农民进城,既要有地方住,更要有活干、有饭吃。围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他们努力构筑农民进城“绿色通道”,大力繁荣二、三产业,通过政策激励、扶持服务,吸引和盘活社会资金3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城南、城东、西凤等3条商业步行街和凤翔名吃城、东关蔬菜批发等7个市场,引资组建了2个出租车公司,开通了11路公交车,引进建设了西安人人家、宝商家美佳等连锁超市、重庆刘一手等火锅城和恒源商厦、西凤大洒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形成了以县城专业市场和商业区为中心、以乡镇小市场为补充的市场网络体系。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大批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开店摆摊建造生意,更有农民在城里买房置产,成为“新市民”。2008年全县城镇就业总人数超过15万人,其中个体工商户5200多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达到17.6亿元。
    “打工仔”变“小老板”。该县大约有1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如何激发这部分人投资创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凤翔县领导者思考破解的问题之一。他们对有一定家庭积累、有能力、有创业意愿的农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成功者返乡创业。“空手出门、抱财回家”,“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一批出门、一方致富”,“外出挣票子、异地换脑子、回家办厂子”,已成为凤翔农民的真实写照。农民靠打工不仅富了口袋,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富了脑袋,涌现出了杨洪智等返乡创业新典型,更有一批新生代实现了“找工仔”向“小老板”的嬗变。该县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和劳务输出示范县。

     特色化推动向现代农业迈进

    据《禹贡》载:“雍,其田上上”,记述了凤翔自古就是丰饶之乡。凤翔县在深入总结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后,用“特色就是市场”的感悟和实践,演绎了传统农业大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篇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08年达到4311元,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用“一村一品”促进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依托资源禀赋、产业格局和发展基础,确定20个村为“一村一品”示范村,其周边100个村为推进村,采取行政推动、资源启动、“能人”带动和市场牵动等措施,建成了六营泥塑、索洛树设施蔬菜、齐村果业西村畜牧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专业村93个、占到全县总村数的40%,并呈现出专业村向示范村提升、示范村向产业园迈进的新态势:以果业“四项关键技术”为支撑,2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加速建设;以设施蔬菜为重点,2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正在形成;以标准化畜牧小区为载体,全县大家畜存栏超过15万头,形成了“北果、中菜、南牧”的产业布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县、全国标准化辣椒栽培示范县和渭北果业基地县,范家寨乡苹果基地和唐村乡索落树设施蔬菜基地分别被确定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用“双强”型龙头企业促进经营产业化、品牌化。与许多地方不同,凤翔县提出,龙头企业不在多,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要强,核心在于与主导产业的有效对接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结。依托基地,他们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通过引进新建做多、扶持服务做大、品牌运作做强,37户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速发展,“公司十基地+农户”,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正阳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试验点,“雍钱”牌腊肉、“鸿翔”牌食醋等20多个农产品全国榜上有名,全县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年提高,以特色产业开始的结构调整快速升级到加工业、流通业等多个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出现了全方位、多层次提升的态势。
    用“三到户”促进服务精细化、社会化。一是信息科技到户。以农民远程教育系统和18所县乡农技校为载体,4年累计培训农民14.1万人次。发挥横水等3个农业专家大院的示范作用,并长年聘请省市农业专家,不定期地巡回田间地头,现场培训和课堂式培训相结合,既解决了农民大量的技术难题,又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1040户、“土专家”4500多名,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二是金融服务到户。引导县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由原来的2万元、3万元、5万元分别提高到3万元、5万元、10万元,并对授信额度以内的贷款一律免予担保,实行“一卡式”信贷服务。止目前,全县持证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49%,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3.5亿元、占到贷款总额的54.9%。三是合作经济到户。围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135个,固定会员5万多人,辐射带动20多万农民,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和“专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90%的辣椒、苹果和75%的奶产品经协会销售,年创经济收入2亿多元。

     重民生聚起和谐奋进的力量

    “一幅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记心头”,这是题于凤翔东湖会景堂的对联,也是凤翔领导者心声的真实写照。在毫不放松抓好经济建设、构建富裕凤翔的同时,他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始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建设文明凤翔、平安凤翔、生态凤翔、和谐凤翔、幸福凤翔,形成了干群携手、心心相印的和谐局面。
    让人人有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他们一是就地转移就业。依托工业园区和小城镇,把扩大就业作为引建项目的重要标准,大力引建劳动密集型企业,仅8个园区就使当地1.1万名农民就近成为工人,临近的2.5万名农民通过从事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成为“小老板”,7万多名农民通过到企业打零工或服务“小老板”实现转移就业。二是外出转移就业。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途径,坚持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2008年全县15.7万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春节前后劳务输出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000多人。三是增加公益性岗位。财政出资,1100多名困难户、五保户在城镇、行政村,从事保洁、治安管理等公益工作。
    让人人有保障。保障是民生之基。他们按照应保尽保、全面保障、全市领先的要求,实施了总投资4.1亿元、48个项目的“民生八大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8478户、20754名群众受惠城乡低保政策,16050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五保供养344人,2.1万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异地搬迁摆脱贫困,2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惠“两免一补”政策,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幼儿教育先进县、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10多项国家级称号。
    让人人有安全感。安全是民生底线。他们坚持排查一批、调处一批、稳控一批、处置一批的思路,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平安县。
    六月的凤翔,一派生机勃勃,全县人民正向跨入西部百强县的目标阔步前进。凤翔县的实践启示我们:一是经济欠发达、资源短缺县,一样能够跨越发展,甚至“后来居上”;二是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富县、富财政为目标;三是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四是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把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把城镇化作为优先载体、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保障、把项目建设作为根本支撑,解放思想,强力推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共凤翔区委组织部陕ICP备1100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