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代表委员之声】刘庆: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

时间:2025-03-13 冯南 孔丽娟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相关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热烈反响。对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刘庆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丹麦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和重庆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创办过多家高科技企业。一路走来,“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这一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刘庆认为,应打开高校、企业、院所的边界,让各类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在校企院所之间畅通流动,以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原则,优化项目组织模式和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主培养领军人才。
他以三组数据切入——
数据一:日前,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全球高校自然指数排名,前十名中,中国占到九席,另一个是哈佛大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做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的能力的确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也要看到,进入上述排名的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以工科见长。”刘庆认为,工科学科评价更应注重解决了多少工程问题的关键技术、培养了多少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不应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与产业之间脱节。
对此,他建议,政府要加强对工科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导向引导,优化评价环境,构建符合工科学科特点和科研规律的新标准,让更多科研人员各展其才。“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判断并体现科学价值、质量实效、贡献等的新标准,这还需进行更多探索。”他说。
数据二:现阶段,我国博士毕业生到企业界就业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大量工科博士选择进入高校科研岗位,企业科研人才短缺,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导向不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刘庆对此深有感触:“产学研融合与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密不可分。要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高校研究生课题,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研发,培养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也是从源头端解决高质量人才向企业供给不足的问题。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靠近,科研成果、科研题目向企业靠近,科研人才自然也会向产业、向企业靠近,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他说。
数据三: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上千万,企业却喊话招不到合适人才。
“校企人才供需错配。”在刘庆看来,原因有两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未能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适时调整;高校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在能力上与企业期望存在差距。
对此,他建议,高校应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同时,高校应深入了解企业,在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上,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他特别提到,应提高工科类院校教师准入门槛,将“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作为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打造一支兼具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刘庆表示,未来,希望能够利用整个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体系和生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学行交替培养本科生、项目制育人等改革模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造力,为社会培养有理想、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版权所有:中共凤翔区委组织部陕ICP备110071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