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感知居民柴米油盐、急难愁盼最敏锐的“神经末梢”。从高龄老人的日常照料,到孩童课后的托管需求;从小区充电桩的安装争议,到老旧楼道的改造诉求,这些看似细碎的“小事”,实则是衡量治理温度的“大事”。如何让社区治理既精准对接需求,又饱含人文关怀,更高效破解难题?近年来,“五社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给出了创新答案。它如同一条精密的纽带,将分散的治理要素串联成网,以独特的耦合效应激活基层治理的 “一池春水”,共同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五社联动”,核心在“联”,关键在“动”。它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通过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效能倍增。社区是平台,发挥着组织引导和基础支撑作用;社会组织是载体,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承接服务、链接资源;社会工作者是骨干,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社区志愿者是依托,他们来源于居民、服务于居民,是社区温度和人情味的最佳体现;社会慈善资源是补充,为社区治理注入宝贵的资金与物资支持。唯有让这五大主体各展其长、协同发力,才能形成“五指并拳”的合力,破解过去社区“小马拉大车”、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等难题。
推动“五社”真联动、见实效,需着力打通“联”的堵点、激发“动”的活力。首要任务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搭建高效顺畅的议事协调平台,确保联动有主心骨、有方向感。其次,要大力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队伍,提升其专业化服务能力,确保能承接、服务好。更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拓展社区志愿者参与渠道,激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积极撬动社会慈善资源,探索“慈善+”“基金+”等可持续支持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衡量“五社联动”成效的标尺是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是从一老一小的日常关爱,到矛盾调解的春风化雨;是从社区环境的微改造,到公共文化的百花齐放。当居民的需求能被及时感知和回应,当社区的事务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事业,一种积极的、温暖的治理生态便悄然形成。
“五社联动”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实践创新,更是对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回应。它推动治理理念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治理方式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营造”,治理目标从“完成任务”转向 满足需求”。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创新,才能让五大主体融合更深入、联动更高效,共同编织一张更有韧性、更有温度的社区治理网络,让居民的美好生活在家门口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