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旨在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提实对策,为发展精准把脉、蓄势赋能。
然而,审视一些调研报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弊犹存:有的“闭门造车”,足不出户便炮制“成果”;有的“数据失真”,援引陈年数据妄论当下;有的“对策悬浮”,所提建议或照搬上级要求,或脱离实际难落地。究其根源,在于调研者的双脚未曾真正踏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群众中间。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键盘上的“复制粘贴”、电话里的“隔空问诊”,就像“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与鲜活实践和真问题相去甚远。此类“调研”,实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不仅难成“良方”,反成“新累”,损害决策科学性,侵蚀组织公信力。
破解调研失真的困局,根本在于一个“沉”字。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沉到底方可捞得活鱼。正确的决策,绝非在办公室的方寸之间可以产生。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复杂性前所未有,更需要我们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脚深深扎进泥土里。
身入心至,方能察实情。要坚决摒弃“车轮转转、隔窗看看”的“盆景式”调研,带着问题、带着责任,直奔问题现场,走进群众家门,掀开锅盖看民生,坐上炕头听民声。如此才能在家长里短、急难愁盼中,捕捉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原生态”的情况。
放下架子,方能取真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为师。少些预设答案的“问卷式”提问,多些真诚平等的开放式交流,用心倾听群众“评头论足”的肺腑之言,哪怕是逆耳忠言也要虚心接纳。群众的朴素智慧,往往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问计于民,方能谋良策。对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善于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寻找答案。无论是产业发展路径、资金筹措渠道,还是矛盾化解方法,其破解之策往往蕴藏在田间地头的探索、车间厂房的创新、基层干部的实践中。唯有与群众共商共议,汇聚民智,才能使对策建议真正接“地气”、有“灵气”、能“落地”。
调研的价值,最终要落脚到“用”字上,体现在服务决策、推动发展上。必须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力戒“一调了之”“束之高阁”。
精准聚焦,问题清单变行动指南。要紧扣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将调研发现的真问题、深问题,精准梳理、系统归纳,形成清晰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解决路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确保从“纸面”落到“地面”,推动问题切实解决。
靶向发力,对策建议成“施工蓝图”。提对策要力戒空泛、力避“正确的废话”和“新瓶装旧酒”,必须直面问题核心,拿出务实管用的硬招实招。如针对文旅融合资金瓶颈,不能仅停留在“加大投入”的泛泛之谈,要深入研究探索市场化融资、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源等具体可行的路径,让建议真正可操作、能见效、可持续。
检验调研成效的最终标尺,是群众的满意度和问题的实际解决程度。调研成果好不好,对策行不行,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畅通群众评议渠道,将服务对象、基层干部的真实评价作为重要依据,让群众来评判报告是否解了真忧、对策是否破了难题、结果是否赢了民心,以此倒逼调研工作更务实、更有效。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决策才拥有多少力量。把脚扎进泥土里,绝非方法技巧问题,而是工作作风问题,更是党性原则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唯有真正沉下去,让裤腿沾满露水汗水,让耳畔充盈乡音民声,才能让调查研究回归本源,成为洞察实情、破解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